医用化工材料(三)
医用化工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医用化工材料是发展最快的新兴材料产业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各种疾病患病率上升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医疗卫生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热点,医疗需求的快速升级将带动医用高分子材料尤其是化工新材料飞速发展。医用化工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医用化工新材料行业及相关企业,应紧紧把握行业动向,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争创自有品牌,力争早日进入全球领先行列。不过,医用化工新材料是一门新型化、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化工、化学、生物、药学、医学等多个领域,需要不同领域的产学研联盟协同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这一期,我们以“医用化工材料”为题,专门收集了2020年以来有这关方面的科技文献与资料并汇集成汇编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医用化工材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和有意愿开发此类技术的朋友起到借鉴与参考作用。由于近几年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较多,我们将其分三部分提供给大家。这是第三部分。
医用化工材料(三)
31、大豆分离蛋白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前景分析
【作者】王瑞瑞
【机构】青海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文献出处】《应用化工》|2021年第2期|536-541
【摘要】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和性质,总结了大豆分离蛋白基生物医用材料的5种制备方法:交联改性法、共混改性法、复凝聚法、自组装法和熔融铸造法,分析了大豆分离蛋白基生物材料在药物载体和创面敷料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指出了大豆分离蛋白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方向.以期为SPI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提供思路.
32、烧结压力对生物医用Ti-Nb-Zr-Mn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作者】吴疆,郭溢,孔清泉,安旭光,张靖,吴小强,黄林,王辉
【机构】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都大学四川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文献出处】《广东化工》2022年第1期56-58
【摘要】以单质金属粉末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MA)和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法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的生物医用Ti24Nb4Zr3Mn合金,研究了烧结压力对Ti24Nb4Zr3Mn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烧结压力下获得的Ti24Nb4Zr3Mn合金均为体心立方β相和斜方马氏体α"相双相合金.随着烧结压力的增加,α"相在烧结合金中分布更加均匀,合金的硬度和相对密度不断增加,极限抗压强度和塑性有明显的提高.在50 MPa烧结压下的合金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其硬度,极限抗压强度和断裂时塑性应变分别高达424 HV,2763 MPa和51.6%.
33、石化企业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机遇研究
【作者】蒋也
【文献出处】《当代石油石化》 2022年第10期18-23
【摘要】我国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呈现“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矛盾局面,特别是在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自给率普遍低于30%,长期依赖于美日欧进口,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家医疗健康产业链安全。文章对比了国内外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医用材料现状,通过选择矩阵筛选出了关键医用领域的重点材料,鲜明提出了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路径部署和建议。
34、多功能壳聚糖水凝胶医用材料的功能性研究
【机构】西安医学院药学院 ;
【文献出处】《化工新型材料》|2021年第002期|P.240-243 248
【摘要】作为一类兼具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水凝胶越来越受关注。以天然可降解的壳聚糖为载体,通过自由基接枝共聚法制备了壳聚糖水凝胶,重点研究了其吸附性及药物控释性能。结果表明:该水凝胶20d左右可以完全降解,降解性能良好。在25°C条件下,铜离子浓度为1200mg/L时,壳聚糖水凝胶对铜离子的平衡吸附量可达225.8mg/g。以亚甲基蓝为药物模型的控释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以及初始药物投加量对控释性能影响较大,48h累积释放率达70%左右,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缓释控释效果。
35、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热点
【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文献出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年第9期|182-190
【摘要】基于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高被引论文,将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同文献具体内容分析相结合,得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点:研发多功能高分子载体,实现人类重要疾病如肿瘤、自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的精确诊断和精准靶向治疗;研发具有生物功能的高分子细胞外基质,调控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实现体内外功能组织的再生;通过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增强免疫功能,实现对不同疾病包括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等的免疫作用。同时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热点关键词文献及节点文献的分析,探究美国、中国、日本和欧洲(德、法、英)等主要国家/地区的研究关注点,展现这些国家/地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原始创新发展成果。
36、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
【作者】管瑛; 恽亮; 韦恩泽; 陈恩坤; 厉龙; 暴海霞;
【机构】苏州市计量测试院国家空气净化产品及气体检测仪器质检中心;
【文献出处】《生物化工》|2022年第2期|164-166|
【摘要】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抗菌材料的需求,开发研制高效持久、安全稳定、成本低廉和易获取的抗菌材料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无机抗菌材料、有机抗菌材料和聚乙烯醇(PVA)复合抗菌材料3个方面对抗菌材料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7、医用金属的生物功能化——医用金属材料发展的新思路
【文献出处】中国材料进展2022第2期125-128
【摘要】人们知道,人体中存在有多种不同种类的金属元素,如:宏量金属元素K,Na,Ca,Mg,微量金属元素Fe,Cu,Zn,Mn,Co,Mo,Cr,Sn,V,Ni等,它们在人体中都会发挥不同的生物功能.如果人体中缺失哪种金属元素,可能就会引发某种疾病;如果在人体中适量补充某种金属元素,可能会有助于治愈一些疾病.
38、镁基金属作为医用植入材料的研究概况
【机构】大连大学医学院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
【文献出处】《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32期39-40,42,
【摘要】镁基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在硬组织植入材料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在降解过程中存在降解速度过快,并伴随强度下降等问题,从而抑制了其在许多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对今年来有关报道进行分析和归纳,对镁基骨植入材料的性质及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39、SMS非织造医用防护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构】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 ;
【文献出处】《现代纺织技术》|2021年第005期|37-41
【摘要】介绍了SMS非织造材料在医用防护领域的应用特点,聚焦阻隔性、抗静电性、舒适性、力学性能等要求,分析了不同功能性整理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随着人们对医用防护要求和穿着舒适性的不断提高,非织造医用防护材料未来会呈现多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40、典型医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晶化的生物学性能研究进展
【机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陕西省医用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陕西省医用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 ;华东交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
【文献出处】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年3期
【摘要】医用金属材料具有高强韧性、耐疲劳、易成形和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既是临床应用最广泛且用量最大的主要生物医用材料,更是需要承受较高载荷的骨、齿等硬组织以及介入治疗支架的首选植入材料.而纳米医用金属材料具有更好的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本文总结了近年临床常用的医用金属材料通过表面纳米化处理带来的性能改变与提升,并对纳米医用金属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41、医用可降解镁合金腐蚀疲劳行为研究进展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现代冶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献出处】《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21年第9期3375-3387
【摘要】镁合金由于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力学承载性,同时兼具可控的体内外降解速率,被誉为新一代的“革命性医用金属材料”。然而,在湿润气氛条件下镁合金的耐蚀性能较差,尤其是在复杂载荷和腐蚀疲劳作用下(经历动态交变载荷及腐蚀介质协同作用)镁合金的力学固定/支撑功能急剧骤减,导致植入物过早/提前失效。因此,本文从医用镁合金疲劳失效的施加载荷、频率与腐蚀因素的耦合机理出发,针对医用镁合金体内外腐蚀疲劳寿命、断口微区特征和腐蚀速率间定量关系,阐述交变载荷下腐蚀疲劳失效微观机制。同时,深入解析了疲劳微裂纹萌生/扩展机理,全面总结了提升镁合金腐蚀疲劳性能的举措,以及展望了生物医用可降解镁合金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42、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临床医学部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部
【文献出处】《安徽化工》2021年第6期14-18
【摘要】相变材料具有较大的潜热,能够作为储能材料,支持材料,包裹材料,造影材料等应用于建筑,制冷,航天,医疗等领域,主要介绍了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在医疗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根据有机复合相变材料的具体用途进行分类,围绕医用敷料,微胶囊,造影剂,医用保温四个方向展开介绍,从而为相变材料拓展新的应用方向提供参考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43、生物可降解医用镁合金体内外降解行为研究进展
【作者】田亚强; 赵冠璋; 刘芸; 张源; 郑小平; 陈连生;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 教育部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
【文献出处】《材料工程》|2021年第005期|24-37
【摘要】作为新一代医用可降解生物材料,镁合金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独特的降解性、优异的力学传递性,被誉为"革命性的医用金属材料".然而,镁合金耐蚀性能较差,存在降解过快以及降解不均匀等现象.本文从微合金化、热加工工艺、塑性变形工艺以及表面改性4种处理方式全面介绍了目前改善镁合金降解性能的研究进展,并对比了不同工艺处理方式下医用镁合金的体内外降解速率和降解模式,揭示了镁合金不同工艺处理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膜层特性对Cl-的膜层破坏机制及三维降解形貌的影响规律,建立起在模拟液中不同工艺条件与镁合金腐蚀降解速率的关联数据分析模型,最后指出从多角度解析微观结构对镁合金降解性能的作用机制,构建微观组织对镁合金降解寿命预测模型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