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功能化医用材料(七)

生物医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多功能性和机械加工性等特点,在医学、生物学、药剂学和食品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改善生物医用材料的性能,使其获得更加广泛的用途,功能化生物医用材料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这一期,我们以 功能化医用材料”为题,专门收集了近些年来有关方面的科技文献与资料并汇集成汇编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功能化医用材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和有意愿开发此类技术的朋友起到借鉴与参考作用。由于近几年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较多,我们将其分八部分提供给大家。这是第七部分。

 

功能化医用材料(七)

 

73、去端肽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

【作者】张自强  

【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文献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年博士论文

【摘要】胶原蛋白是一种三股螺旋结构的细长纤维,胶原分子的N和C端具有一个氨基酸序列,称为端肽,这种肽决定了胶原的抗原性。去除端肽区域肽链序列的胶原蛋白,称为去端肽胶原蛋白。该材料具备优异的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材料,用于各种医疗用途。本文以去端肽胶原蛋白的制备和表征为基础,通过对材料结构的设计、制备,研究多种去端肽胶原蛋白生物医用材料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首先通过酶解法制备去端肽I型胶原蛋白凝胶,通过电泳法、氨基酸分析法、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法等表征去端肽胶原蛋白的性能,结果表明,去端肽胶原蛋白的纯度达99.8%,胶原蛋白的C端肽和N端肽已经被去除。率先通过α-Gal抗原检测,证明去端肽I型胶原蛋白中α-Gal抗原含量降低到检测限以下,通过去端肽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天然胶原蛋白的免疫原性。其次,以胶原凝胶为基础制备了去端肽胶原蛋白多孔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扫描电镜、拉伸强度和吸水力等手段表征了去端肽胶原蛋白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和灭菌过程对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在溶液中能够较持久的保持多孔支架结构。通过体外降解实验研究、大鼠肝脏和股静脉动物实验模型,研究了其降解性能和在体内止血、填充领域的应用效果。该材料已经实现产业化转化并完成了临床试验验证。再次,通过体外分子自组装工艺制备了双层结构的去端肽胶原蛋白引导组织再生膜,通过扫描电镜、拉伸强度、羟脯氨酸含量、吸水性与溶胀检测等方法,表征了去端肽胶原蛋白膜的结构、力学性能和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去端肽胶原膜经过体外分子自组装工艺加工后,材料的拉伸强度得到提升,能够满足引导组织再生使用时缝合的需要。验证了辐照法病毒灭活,同时研究了去端肽多孔材料和胶原膜的生物相容性,而且该材料已经实现产业化转化并得到了临床应用。最后,制备了羟基磷灰石/去端肽胶原复合骨修复材料,并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如成分比率等,制备了不同羟基磷灰石和胶原含量比例的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试等方法,表征了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通过模拟药物负载和缓释效果验证,建立了该材料用于载药和药物缓释的前景。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明了该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体内能诱导骨再生,该材料已经在动物医疗领域开展了临床应用。

 

74、材料生物学——骨修复材料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王靖 刘昌胜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献出处】《中国材料进展》2019 第4

【摘要】材料与宿主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骨修复的过程和质量。由于对材料在体内微环境中的生物学效应、修复过程及作用机理不清楚,导致目前大部分材料的修复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真正的“骨性融合”,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弄清材料在骨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发生规律迫在眉睫。综述了骨修复材料在植入体内后产生的免疫调控效应、与体内生长因子的协同效应、以及血管化效应等一些新的生物学效应,指出了材料在体内所处的环境并非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材料参数改变体内微环境,进而影响再生过程;同时,微环境也影响了材料的转归命运。聚焦材料生物学研究,揭示材料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将是未来组织修复材料的发展趋势。

 

75、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作者】谢振杰  王玉玲  钟汉铭  吴梓妍  李静  卢燕雪 

【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二门诊口腔科

【文献出处】《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年06期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种类口腔修复膜材料,应用于牙种植患者中对引导骨再生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牙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对照组采用博特医用原胶膜,比较两组修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厚度测量值、术后植骨厚度测量值、修复效果满意率。结果研究组修复成功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17.14%;研究组术后骨厚度测量值、术后植骨厚度测量值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修复效果总满意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牙种植患者采取海奥口腔修复膜的效果优于博特医用原胶膜,前者对引导骨再生的作用更为明显。

 

76、对比两种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作者】何坤  林凯  

【机构】湖北麻城市人民医院

【文献出处】《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年10期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牙科接收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A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B组采用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引导骨再生,对比两种修复膜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植骨厚度、植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成骨厚度、成骨高度、水平骨生长、垂直骨生长等均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骨生长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的效果明显优于博特医用胶原修复膜,临床价值显著。

 

77、超快激光制备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功能微结构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张佳茹管迎春

【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叉研究院,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

【文献出处】《中国光学2019, 12(2)

【摘要】提高医疗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对提升植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通过超快激光制造出微纳米级别尺寸的材料结构以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简单介绍了细胞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原理,从生物材料表面微结构对其生物相容性能的影响出发,综述了超快激光加工不同材料表面形貌特征对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分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超快激光制备微纳结构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局限和发展趋势.

 

78、组织工程学中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作者】魏晨旭 何怡文 王聃 侯婧霞 谢辉 殷放宙 陈志鹏 李伟东

【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 

【文献出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024),010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对骨修复材料的需求逐渐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目的:综述近年来骨修复材料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不同材料的优缺点,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法:"组织工程学、骨修复材料、骨缺损、天然骨材料、骨移植替代材料、中药;Tissue engineeringBone repair materialBone defectNatural bone materialBone graft replacement materi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等作为关键词,CNKI、万方数据学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文献的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间为19502019.共检索到文献900余篇,最终纳入68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蓬勃发展,骨组织修复材料的研究方兴未艾,除在天然骨的基础上对天然骨进行优化之外,也开发了各式各样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如天然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等,但这些材料性能不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目前骨修复材料虽多,但理想的骨修复材料在临床的应用依然较少,因而骨缺损修复和重建仍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骨科难题之一.另外,将传统应用于骨修复的中药如自然铜与现代骨修复材料相结合应用,可有效规避现行各种骨修复材料的一些弊端,有效发挥治疗骨缺损疾病的作用,是骨修复领域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79、生物医用聚芳醚酮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袁波 成沁雯 朱向东 张凯 张兴栋 

【机构】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文献出处】《华西医学》2018 第9

【摘要】聚芳醚酮材料因其高的热稳定性、优良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射线可透性,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创伤、脊柱和颅颌面修复等生物医用领域。然而,聚芳醚酮材料本质上的生物惰性会导致其植入体内后出现骨整合不足的问题,进而限制了该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因此,如何增强聚芳醚酮材料的生物活性,提升其在体内的骨整合能力成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焦点。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生物医用领域的生物活性聚芳醚酮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80、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效应的对比研究

【作者】姚敏  

【机构】沈阳市和平区牙病防治所

【文献出处】《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1期

【摘要】对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效应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牙种植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应用博特医用胶原膜,实验组应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进行骨再生引导,统计并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应用海奥口腔修复膜效果显著,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

 

81、关于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探讨

【作者】张在德 陆辉 贝东梅 梁言 李小芳 吴焕玲

【机构】梧州在德盛世口腔门诊部

【文献出处】<医学美学美容>2020(029),004

【摘要】探讨并研究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72例接受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先接诊的3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博特医用胶原膜引导骨再生,后接诊的3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比较两组效应.结果:观察组修复后骨厚度、植骨厚度均大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36.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腔修复材料选择海奥口腔修复膜对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治疗效果更为理想,而且能减少并发症,可以应用于临床推广.

 

82、超临界二氧化碳法构建淫羊藿苷-聚乳酸/羟基磷灰石仿生型骨修复材料

【作者】张育敏  王建茹  韩波  牛晓军  

【机构】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文献出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年18期

【摘要】前期实验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了具有良好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聚乳酸/羟基磷灰石材料,但该材料仅具有骨传导活性,缺乏骨诱导活性。目的:构建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的淫羊藿苷-聚乳酸/羟基磷灰石仿生型骨修复材料。方法: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每克材料中含淫羊藿苷10~(-4),10~(-5),10~(-6) mmol的淫羊藿苷-聚乳酸/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分别记为IC-PLA/HA(1000)、IC-PLA/HA(100)和IC-PLA/HA(10),以聚乳酸/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为对照,通过生物力学性能、孔隙率、缓释特性、扫描电镜检测,筛选出淫羊藿苷的最佳复合比例。结果与结论:(1)IC-PLA/HA(1000)组、IC-PLA/HA(100)组和IC-PLA/HA(10)组的压缩强度与弹性模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2)各组材料孔隙率均大于75%,IC-PLA/HA(1000)组、IC-PLA/HA(100)组和IC-PLA/HA(10)组的孔隙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3)IC-PLA/HA(1000)组、IC-PLA/HA(100)组和IC-PLA/HA(10)组材料淫羊藿苷释放在前3 d较快,以后逐渐下降,且下降速率减慢,但7 d后淫羊藿苷释放处于一个缓慢下降的平台期,其中IC-PLA/HA(100)组各时间点淫羊藿苷释放量接近前期实验证实的淫羊藿苷有效浓度10~(-7) mmol/L;(4)扫描电镜显示IC-PLA/HA(100)组材料中,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混合均匀,可见微球,淫羊藿苷在材料中不易识别,材料孔径在50-150μm之间;(5)结果表明,构建的淫羊藿苷-聚乳酸/羟基磷灰石仿生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缓释性能。

 

 

 

 

83、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作者】梁淑淇;

【机构】桂城中学;

【文献出处】《中国高新科技》2019(000),021

【摘要】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是能够自动地修复破损、恢复材料原有性质的一类材料.自修复高分子材料仿照生物损伤愈合原理,可以自行发现裂纹并借助某一原理愈合,目前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在涂层涂料、可穿戴电子设备、医用自修复水凝胶、电池电解池等方面备受关注.本文对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原理以及基于这种材料产生的新技术以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84、新型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皮肤创面修复机制研究

【作者】谢委翰 

【机构】华南理工大学

【文献出处】《华南理工大学》 2019年

【摘要】皮肤组织一旦受到严重损伤,会给患者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开发具有良好的生物应答效应的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从而实现创面尤其是难愈创面的快速修复,不仅是生物材料界的一大挑战,也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市场价值。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其本身具有的高生物活性,在皮肤修复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在溶胶-凝胶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模板法制备了形貌规则的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并将生物活性玻璃微球与参与创面修复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接触培养,探究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对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将其与凡士林结合,制备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复合膏剂,并通过体内实验探究其对难愈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在此基础上,将生物活性玻璃微球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具生物活性的新型多孔纤维膜并探究其对创面修复的调控作用及修复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溶胶-凝胶法与模板法,制备出成分均匀、粒度整齐单一且分散性良好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并对其表面形貌、粒径分布等性质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分散均匀、浓度可控的生物活性玻璃/凡士林复合膏剂;(2)将生物活性玻璃微球与成纤维细胞接触培养,探究生物活性玻璃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分泌和分化等细胞行为的影响,并揭示其相关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玻璃不仅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迁移,还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并限制成纤维细胞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的过度分泌。而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2信号通路中TGF-β受体I的表达来实现的;(3)将生物活性玻璃微球与巨噬细胞接触培养,研究其对巨噬细胞的增殖、趋向性迁移、吞噬和表型极化等细胞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不同浓度生物活性玻璃对其调控的机制。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对巨噬细胞行为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低浓度(20μg/mL)时,被摄入的生物活性玻璃能够被巨噬细胞较快降解,并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加快M1型向M2型的极化过程,NF-κ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介导生物活性玻璃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相反,在高浓度(100μg/mL)时,被摄入的生物活性玻璃降解较慢,破坏巨噬细胞细胞器结构的完整性,导致明显的细胞毒性并延长其炎症反应。此外,生物活性玻璃也能够诱导巨噬细胞趋向性迁移,但是与其浓度似乎不存在正相关性;(4)将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凡士林复合膏剂应用于糖尿病大鼠难愈创面的治疗,通过考察创面的愈合速率、创面新生组织的组成和结构、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和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探究不同用量的生物活性玻璃对难愈创面修复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难愈创面的微环境下,虽然生物活性玻璃的使用会带来一定的炎症反应,但是低浓度的生物活性玻璃可以加快糖尿病创面处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的进程,而高浓度的生物活性玻璃会导致创面处炎症反应的长期存在,不利于创面的修复;(5)通过对纺丝溶液中聚己内酯、造孔剂和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含量进行调节,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和相分离技术,制备新型生物活性玻璃微球/聚己内酯多孔纤维膜,并对其表面形貌、亲疏水性和离子释放等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提高聚己内酯浓度可以去除纤维中的串珠结构;使用合适浓度的造孔剂可以在纤维表面制备出密集的多孔结构;生物活性玻璃加入量过多会导致纤维形态的改变和表面孔洞结构的消失。最终制备的多孔复合纤维膜的纤维尺寸均一,生物活性玻璃分布均匀,表面多孔结构能更好地吸附蛋白并促进生物活性玻璃的离子释放;(6)通过在生物活性玻璃微球/聚己内酯多孔纤维膜上分别接种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探究其对这两种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并将其应用于糖尿病大鼠难愈创面的治疗,考察多孔纤维膜对难愈创面修复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微球/聚己内酯多孔纤维膜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向M2表型极化和HUVECs的增殖及成血管性能;并通过在创面初期为细胞迁移、粘附提供结构上的支持,促进创面再表皮化进程;还可以缩短创面的炎症阶段,并加快修复相关生长因子的分泌和糖尿病大鼠创面处血管的形成,从而加速糖尿病创面的愈合。综上所述,生物活性玻璃微球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并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通过对创面的炎症反应的调控促进难愈创面的愈合。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结合制备了具生物响应性的新型复合多孔纤维膜,并证明其能够促进糖尿病创面炎症反应的消退和血管的快速生成。本文不仅阐明了生物活性玻璃对创面修复的调控作用,也为皮肤组织再生修复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85、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表面微观结构的构建及其生物功能性评价

【作者】郝亚  

【机构】浙江理工大学

【文献出处】《浙江理工大学》 2019年硕士论文

【摘要】医用金属材料由于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然而,金属裸支架在血液环境中有害金属离子的释放,以及术后再狭窄问题严重限制了血管支架的长效安全性;钛合金植入体表面的惰性二氧化钛层会阻碍植入体表面与周围天然骨之间的骨整合,增加了植入体移位和松动的风险,因此对植入材料表面改性显得尤为重要。植入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对细胞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我们分别采用仿生矿化沉积和选择性激光熔融制备了表面具有微观结构的钴铬合金和钛合金,并对其体外或体内的生物功能性进行初步评价,探究其表面微观结构对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酸碱两步法和仿生矿化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医用钴铬合金表面制备微纳结构化磷灰石涂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结果显示,磷灰石涂层呈现均一多孔的薄片状结构。磷灰石涂层在生理盐水溶液中的降解结果表明,钙离子在体外可以实现持续可控的释放。通过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磷灰石涂层表面的粘附和增殖研究证明,磷灰石涂层具有抗增生和促内皮等多重功能。(2)我们对磷灰石涂层抑制再狭窄的调控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磷灰石涂层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该涂层无毒;通过SMCs和ECs在钴铬/磷灰石涂层表面增殖的FE-SEM观察,发现SMCs可被磷灰石薄片刺穿而ECs无刺穿现象。通过对平滑肌细胞在磷灰石涂层表面细胞行为的探究,发现平滑肌细胞是一类对钙浓度敏感的细胞,同时磷灰石涂层可通过释放钙离子调控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行为,使平滑肌细胞在收缩和舒张的过程中被磷灰石薄片刺穿,进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本研究中磷灰石涂层的构建对于冠脉支架的长效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支架表面载药涂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3)利用选择性激光熔融(SLM)制备出六种不同打印角度的钛合金(Ti6Al4V)圆片,研究打印角度对表面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随着打印角度的增加,圆片表面未熔融的金属颗粒数量增加,导致其表面粗糙度和疏水性随之增加。通过SLM设计打印的Ti6Al4V脊柱融合器的孔隙率为70%,孔径为600μm,弹性模量为0.51±0.04 GPa,在2.62 mm位移时的极限载荷为25000 N,这与商业化的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的机械性能相当。(4)SLM Ti6Al4V圆片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该样品无毒。SLM Ti6A14V圆片在MC3T3-E1细胞培养的初期阶段,具有较高打印角度的圆片表面的细胞出现铺展形态,呈现纺锤体状,但不同打印角度的圆片表面的细胞粘附和细胞增殖活力无显著差异。比格犬胫骨模型的组织学结果显示,多孔Ti6A14V植入体在4周和12周能够实现与商业化的多孔钽(Ta)植入体类似的骨长入趋势。这表明通过SLM制造的多孔Ti6Al4V融合器具有应用于脊柱融合术的巨大潜力。

 

86、生物医用纺织人造血管材料的发展前景

【作者】范佳奕

【机构】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文献出处】《数字化用户2018(024),016

【摘要】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是高分子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了纺织科学技术、生物学、医学以及材料学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广泛应用于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修复与治疗中,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应用于人造血管的制备上,可以有效提高动脉硬化、血管老化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笔者首先对国内人造血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探究了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制备人造血管的方法和技术,并提出了生物医用纺织人造血管材料今后的发展重点.

 

87、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厚蓄;

【机构】西昌市第一中学

【文献出处】《健康大视野2018(000),014

【摘要】生物陶瓷已经成为当今医学领域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具体介绍了氧化锆,氧化铝等生物惰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玻璃等表面活性陶瓷,以及硫酸钙等可吸收性生物陶瓷.并对各医用陶瓷的性能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生物医用陶瓷的发展前景.

 

88、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姜闻博

【机构】上海市增材制造研究院;

【文献出处】《信息记录材料》 2018年03期

【摘要】生物医用材料是一项高新技术,用于更换或治疗、修复、诊断人体已经产生不良反应的组织或器官。生物医用材料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已经较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挽救了大量病人。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医用材料就更加受人关注,它的进步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福音。本文就当前生物医用材料现状及发展趋势作阐述。

 

89、医用非织造口罩材料及其新技术的研究现状

【作者】 韩玲 胡梦缘 马英博 郝栋连

【机构】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献出处】《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20 第2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各种医疗防护物质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医用非织造口罩材料在防护性、舒适性等方面的性能指标,减少一次性防护口罩废弃后给环保带来的巨大压力,结合医用口罩相关标准,介绍医用口罩非织造布的常用原料、可降解纤维原料以及弹性原料在防护性、舒适性、可降解性方面的优缺点。同时,对医用口罩常用的静电驻级熔喷布、纺黏非织造布和SMS复合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以及相应的后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为多功能环保型口罩的生产以及转型生产口罩的企业提供帮助。